這是2007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命紀錄」部落格首獎「北國風情」格主最近(這一篇實在拖太久,已經不再適合用「最近」形容)出版的作品,我自己也是北國風情的粉絲,不過讀它倒不是因為部落格的關係,主要是因為「芬蘭」及「教育」兩個主題。
近年來北歐國家的發展似乎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對象,除了Nokia、IKEA等等席捲世界市場的產品策略外,教育體系也成為各國研究的對象,去年商周曾經報導「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介紹丹麥的教育制度,而這本「沒有資優班」則有別於商周以週刊報導方式呈現,而是藉由作者實實在在一步一腳印走訪芬蘭的學校,以超過300頁的篇幅來探討芬蘭的教育制度。
這本書的章節是這樣分的
目前分類:閱讀 (281)
- Jul 28 Mon 2008 16:19
閱讀:沒有資優班 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 Jul 24 Thu 2008 14:26
閱讀:巴西來的男孩
- Jul 22 Tue 2008 23:39
閱讀:不要講話
讀完了好看的「粉靈豆」,迫不及待的趕緊把「不要講話」帶回家,也是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好看嗎?跟「粉靈豆」比較呢?相信我,絕對不要因為看過「粉靈豆」就認為不需要再來一本同性質的書,「不要講話」覺得值得讓你再看一次作者的故事。
五年級的大衛因為社會作業的關係,讀到了甘地的事蹟,他發現甘地每週有一天是不講話的,這簡直是酷斃了,於是大衛決定四個小時不講話,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後,班上女生吵吵鬧鬧的聲音讓大衛很受不了,男生女生都覺得對方才是愛八卦的長舌夫、長舌婦,於是互相看不順眼的五年級男生女生決定用這件事做一個比賽,兩天內不準說話,但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開口說三個字以內是被允許的,就這樣開始了一場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 Jul 21 Mon 2008 00:10
閱讀: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
這本書當初在試讀活動時並沒有去申請,原因就在從介紹上來看,它的主題是圍繞在師長與學童間,談到教育相關的題目,一直以來對這種討論題目非常慎重,生怕一不小心沒把這樣的題目處理好,不就壞了大事,因此決定放棄,事後看到幾篇心得,如Yishu的
【試讀】家長、教師必讀好書-「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最怕看到有人說那本書會讓人感動到流眼淚的,於是引起我的興趣,決定一探究竟。
故事講的是一個小鎮學校裡發生的故事,一個學生尼克喜歡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升上五年級之後,尼克終於要與學校裡的鬼見愁英文老師葛蘭潔面對面,第一次交手,尼克就嚐到厲害,但不屈不撓的尼克總有辦法繼續搞怪,第二次當老師要尼克準備報告時,尼克鬼靈精怪的主意算是讓他扳回一城,也讓葛蘭潔對他另眼看待,就在看似相安無事之時,尼克卻又有了好點子,這個點子不再是曇花一現,它讓學校同學玩的起勁,欲罷不能,甚至往外擴散,不僅小鎮的小報來報導,漸漸的全國都知道這件事,尼克也成了知名人物,一直到這股熱潮散去。
- Jul 16 Wed 2008 12:29
閱讀:火車大劫案
上網做了一下功課,「火車大劫案」是Michael Crichton早在1975年的作品,台灣的翻譯有1998年的輕舟版,不過應該是已經絕版了,這次閱讀的是2008年5月遠流重新出版的版本。
對Michael Crichton的認識應該是從幾部知名的電影開始,不過電影看完也沒有刻意去研究他的作品,一直到去年8月,因為《NEXT危基當前》的出版,出版社一陣宣傳,才一口氣把《奈米獵殺》、《恐懼之邦》、《NEXT危基當前》接連看完,對Michael Crichton的知識淵博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系列高科技,最新知識所構築出來的小說,加上對人性的批判,道德的挑戰,也讓喜歡這類型故事的我讀得很愉快。
- Jul 06 Sun 2008 00:08
試讀:《維納斯的誕生》
- Jun 26 Thu 2008 16:37
試讀:《心形盒》
- Jun 22 Sun 2008 14:47
試讀:《極地惡靈》
- Jun 16 Mon 2008 11:47
試讀:《查考》
- Jun 15 Sun 2008 22:04
試讀:《測謊機男孩》
- Jun 05 Thu 2008 00:29
試讀:《南方女王》
- Jun 02 Mon 2008 13:36
試讀:《鹿男》
如果有一天,你長出了一張鹿臉,而且你知道,想要恢復原狀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依照鹿給你的指示去做,否則你將永遠無法恢復,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故事從一個一直認為自己被冤枉為神經質的年輕男老師講起,因為受到排擠,老師離開研究所到奈良一所女子高中代課一學期,沒想到就在奈良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原本單純的代課,卻陰錯陽差的捲入了關係日本國家安危的大事件,鹿男老師能否達成任務讓風波平息就成了故事發展的重點。
漸漸變成鹿臉的老師只有自己看得到,別的人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沒有人會相信他,天塌下來也只能自己頂,從一個平凡的研究生老師一下子變成身繫重任的解救者,相信很多人都難以承受,如何解決問題,恐怕只有鹿男老師自己心底清楚。
一本很有故事性的小說,藉著日本古都京都展開了神秘的奇幻冒險,雖然讀者未必了解日本的風俗文化,但書中藉著老師的家庭信仰,與歷史老師的解說,詳細的說明了日本神明的故事,讓讀者不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更有意思的是將故事與日本頻繁地震相連在一起,更加深了故事的威力,而男主角不再是風趣幽默的個性,反而是個善於自我解嘲的傢伙,在作者筆下妙趣橫生,讀來真是有趣。
- Jun 02 Mon 2008 12:02
試讀:《不怕小孩問》
這本書有個副標「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比起書名更簡單明瞭,談的就是永遠有人寫,永遠有人讀,父母最怕談的題材。
大部分父母從小孩出生前,就開始閱讀如何養小孩、帶小孩的書,等經過第一階段喘口氣之後,接下閱讀的書籍大多邁入與「教養」相關的題材,等到再過幾年,最終就會面對漸漸長大的青春期少年少女,不過,千萬不要因為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與小孩談「性」就自以為時候未到,想等到逼不得已時再說,否則,到時候硬著頭皮沒有準備的回答一點好處也沒有,也許小小孩會問的問題只是為什麼會有男女身體構造之間的差異,我是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安全題,對於現代的父母而言但現在的小孩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元而豐富,再大一些的小孩可能迸出讓沒有準備的父母不知所措的問題,所以早做準備,把如何應付孩子有關「性」問題的答案準備好是絕對錯不了的。
因為國情不同,中國人的社會上對於「性」的議題總是隱晦的處理,或許有很多人的知識都不是從父母處得來的,如果擔心小孩得到的訊息不一定正確,怕一開始就造成了誤導,何不好好靜下來做好準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知識。
書中從嬰兒時期、幼兒期、兒童期、前青春期與青春期、青春期一路先說明了性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表徵現象,雖然這些情形每個父母都經歷過,不過恐怕沒有人會去思考歸納這些情況,不過不用擔心,作者已經通通準備好了,先把這一章看完,了解了各種時期的心理背景與特性,才好繼續往下,能知己知彼才能把問題迎刃而解啊。
- May 30 Fri 2008 10:10
閱讀:洗錢
- May 28 Wed 2008 12:38
閱讀:治療
- May 20 Tue 2008 11:56
試讀:《刺蝟的優雅》
大家都說法國人天生浪漫,但是除了浪漫之外呢?「優雅」這個形容詞也常被用來形容舉止不凡、風度翩翩的男女,那為什麼又有「刺蝟的優雅」?為什麼會有藏在刺蝟多刺表面內的優雅?這樣讓外人感受不到、看不見的優雅又有什麼意義呢?
住在同棟公寓,把學習時間全用來裝笨的天才兒童芭洛瑪,從身邊往來堪稱優雅的大人身上,看透了生命的荒謬與空虛。害怕自己的命運已被註定,於是秘密計畫在生日當天自殺。但她為了避免搞錯了什麼而死,決定不浪費剩餘的七個月生命,試圖尋找一個理想,明白一些事情,抓住活下去的理由……。直到Kakuro桑的出現,讓她真正認識了荷妮……
這本書真的很特別,雖然書中門房荷妮與天才兒童芭洛瑪兩個角色就是典型隱藏優雅的代表,這兩個人動不動就是哲學思考,字裡行間充斥著文學、藝術、音樂等內容(就連寵物都要以托爾斯泰的小說人物來命名),但發生在這公寓門房與小女生房間裡,看似與普羅大眾格格不入的思考,對於沒讀過托爾斯泰的一般人來閱讀,一點也不會構成障礙,或許真要搞清楚書中提到的許多哲學、文學等等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是件難事,但單純的把它當作一個發生在公寓裡的有趣故事,發生在各個門戶之間的互動,光是眼睛長在頭頂上自命不凡的貴婦,以及每天來串門子的幫傭,就足以編織出一個饒有趣味的熱鬧故事,更何況我們還有兩位與眾不同的女性,以及後來搬進來的日本人Kakuro桑,讓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女主角真正的連接起來,也讓整個故事瞬間展開,更顯豐富。
故事的前半段藉著兩個女性的自問自答讓讀者對這兩個特別的女性有了認識,雖然說對於兩個人的描寫是一個章節一個章節交錯的安排,在角色刻畫上應該是不分軒輊,但是我總覺得比較起來,門房的份量更勝一籌,或許因為門房就是整幢公寓的起點,每天所有的事物都需要從她的眼前經過、發生,故事也順理成章的由此展開,也讓荷妮的角色更顯重要,而小天才兒童芭洛瑪呢,也許因為只是諸多住戶中的一位,相較起來就不起眼許多,一直到Kakuro桑出現,三者間的互動豁然開朗,小芭洛瑪的角色才漸漸浮出來,不過,荷妮與Kakuro桑之間隱藏著的情愫,在故事性上還是壓倒性的勝過芭洛瑪的存在,或許,芭洛瑪這個角色的出現只是為了構築出一個由放棄生命而轉為最後證明人間也有美好的一面的正面意義而存在吧。
- May 13 Tue 2008 12:50
閱讀:遊戲
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看完了「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隔天就把「水銀蟲」讀完,雖然手上還有其他的書要讀,不過決定先放鬆一下,讀一本輕鬆的小說。
這次挑的是「遊戲」這本書,大家都聽過或看過廣播與電視的 call out節目吧,寄張明信片給製作單位,節目 live進行時會抽出觀眾或聽眾,講對了通關密語或答對問題,就能把大獎抱回家,「遊戲」這本書就是這樣的故事,一位似乎精神異常的聽眾混入了廣播電台,留下了人質,搶奪了最熱門廣播節目的主控權,開始玩起遊戲來,但是遊戲規則被他改變了,每一個小時 call out一次,電話是從柏林隨機挑選,只要接電話者答對就釋放一名人質,反之如果接電話者答錯,則殺害一名人質,緊張的遊戲就這樣展開了,而當警方與綁匪周旋,搞清楚他要的只是見他女友一面,但他的女友卻已經在幾個月前因為車禍喪生了,這下該如何結束這場遊戲,成了難解之題。